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论文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14年03月17日 10:11:09 访问量:997
                                   西站小学   包映政
 
    包映政,男,1976年10月生于甘肃临洮,1997年毕业于临洮师范。2001年中央电大毕业,取得大专文凭,在西站小学从教9年,曾多次荣获兰州铁路分局“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团队干部”称号。1999年度“双先”竟赛活动中成绩突出,荣获兰州铁路分局“先进教师”称号。2001年度获兰州铁路分局“优秀教师”称号。所撰写的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被评为兰州市第二届教育发展论坛小学组二等奖论文。
 
【摘  要】
文章重要论述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二、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注重技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四、激励训练,培植创造成性思维的土壤。
五、强化口述,拓展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关健词】: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人们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新方法,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它是高级的思维活动,是产生新设想的思维能力和产生新事物的实施能力的核心。江主席提出:“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难于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不仅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素质。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值得深思与研究。
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动机、培养其心理素质,使其养成适宜的情感意志和性格及创造外在的情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受到鼓励和表扬后,会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能主动地按照正确的方向去探索新知,争取优良成绩。因此,我尽可能的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利于思维的机会。对那些解题有创造性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例如:“一个建筑工地要用4辆汽车运石子,每辆运64吨,如果每天要运128吨石子,一共需要这样的汽车多少辆?”通常学生都依照课本例题用“归一法”解得,128÷4÷(64÷4)二8(辆),唯独有个别学生的解法独特与众不同,4x(128÷64)二8(辆)我表扬了这位富有创造精神的学生并请他讲出这样做的道理,使他心中品味到思的甜美,成功的喜悦,这种品味的多次积累会使每个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而这种内在的爱学、爱思考的品质正是经过创设情景而产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改进教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采用的策略及其具体教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探索意识的决定因素。因而教师应当注意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努力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突出新授传统教学模式中,新授部分只是没把新知识教会学生,然后是大量练习,以巩固新学的知识,练习的密度与深度,使新授过程显得相对局促。而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创新角度出发,则要极力展开探索,努力创新。为此我在教学中试着运用发现为主,鼓励求异的方法收效甚佳。例如“我教归一应用题时出示这样一道题:“同学们参加建校劳动,王刚4次搬砖20块,照这样计算,他搬3次,一共搬砖多少块?”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点难度,但我先让学生做一做,出现了不同的解法:20÷4x(3+4)20+20÷4x3  20+20-20÷4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与做法,让每一位学生在做、说、听中不同程度进行创造探索活动,创造性思维在做、说、听中得到激发。
三、注重技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有些较复杂的计算题中对学生计算过程的技巧指导是提高计算能力,创造思维的又一重要方面。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一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周长相等,已知长方形的长是10分米,宽是8分米,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分米?按照常规的计算方法先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再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相等算出正方形的边长。当我提出再有没有其它算法时,思维活跃的学生马上提出还有另有种简便方法,只要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加起来,再去除以2,便是正方形的边长。于是通过学生的计算与讨论,这么算不仅有道理而且在计算时简略了一步,从中可以看出,讲究计算过程中的技巧问题会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潜在的更深层的开发。
四、激励训练,培植创造性思维的土壤。
    学生人人有创造,也人人能创造。对于他们别出心裁的想法要给予赞扬,鼓励他们不断探索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做到一题多解。例如:计算3+3+3+4时,有的学生这样算,原式=3×3+4=9+4=13我当场肯定了他的做法,有创造性能够把加法改成乘法来简便计算。同时也鼓励他们再想想有没有其他解法,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又创造性地想出了两种解法。1、原式=3×4十1=13;2、原式;4x4-3=13。
五、强化口述训练,拓展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在应用题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转”到“变”再到“联”的顺序对学生进行口述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习信息反馈,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转”是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把数学语言转化为算
式。以简单应用题为例:“小明家有母鸡16只,公鸡9只,公鸡比母鸡多几只?”首先要求学生口述已知条件和要求问题,然后把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求母鸡比公鸡多几只?就是求16比9多几只?求16比9多几只?用什么方法算?学生知道用减法,16-9这对应用题的两个转化已渗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了。
    “变”是改变题目叙述形式的口述训练。如:小明家原有
16只鸡,又买来9只,一共有多少只鸡?当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根据算式16+9二25模仿原题的叙述形式口述编题,经示范启发学生编的题有:“小明家有16只母鸡,9只公鸡,一共有多少只鸡?”,“小明今年16岁,小军比小明大9岁,小军今年几岁”还有的学生很快反映出来将上题的“小军比小明大9岁”改成“小军比小明小9岁”。也有的学生这样改变,学校买来一些粉笔,用去16箱,还剩9箱,学校一共买了多少箱粉笔?  等等。
     这样的口述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应用题的基本结构的分析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联”就是联想训练,当学生看到一个算式后,能联想到与其相关的其它算式,同时口述出应用题。如看到7x 5=35,不仅让学生编出:“三(1)班有5个组,每个组有7个人,一共有多少人?”这样的题目,还可以让学生联想编出“三(1)班有35个学生,平均分成5个组,每组有多少人?”还编出“三(1)班有35个学生,每组7人,可分几组?”等等的题目。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乘除法关系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多向性。
     诚然,创造思维的培养,不是一个短时间的过程,需要教师经常地进行引导、激发、培养、激励、强化。长此以往,坚持下去,教师会教得轻松,学生会学得愉快,教育教学效果定会事半功倍!
 
 
参考资料:《小学教学研究》
编辑:张校长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兰州市七里河区西站小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