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论文 > 做“苹果”还是做“花生”

做“苹果”还是做“花生”

2014年03月17日 08:58:21 访问量:539
     杨玉文,女,汉,1973年5月出生,1993年毕业于临洮师范,从事小学教育工作13年。曾发表《语文与资料》等论文,如上两篇论文圴发表于2003年《文化教育》报。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中《落花生》一文是现代散文家许地山先生的一篇名作,文中通过花生与苹果、石榴等的对比,突出了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争议是由探讨做人的道理时的一个问题引发的:
  “你想做苹果、石榴那样既讲体面,又有实用的人,还是想做落花生那样不讲体面、默默奉献的人?”
    善于寻找正确答案的学生不假思索地喊道:“当然是做花生那样的人了。”
   “苹果勇于展示自己,一点也不可取吗?”我问道。
    一石激起千层浪。
    看到老师似乎持有不同意见,学生露出了疑惑不解的表情,继而也兴奋地争论起来:
   “花生虽然实用,但不善于展示自己,别人怎么能一眼看出它的长处呢?”
   “苹果、石榴又甜又美,看起来就诱人,我就想做那样的人。”
   “体面和实用并不冲突,为什么不能同时拥有呢?”
    ………
    顿悟之下,师生都有了新的认识中:诚然,不炫耀自己,不讲体面,只是默默奉献,这是做人的高境界,但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一个虽有满腹经纶但衣表邋遢、不善于推销自己的人能找到最适合的位置来绽放光芒吗?一个有真才实学的现代人,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应该像苹果、石榴那样自信地向人们展示自己。而讲究仪表,不仅能使自己更自信,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同时也使我们的世界多姿多彩,变得更美丽。
由此,我不禁想到,在大力提倡课改的今天,作为老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且不可在沉旧的思维定势下,促使学生一成不变地全盘接受所学的知识,而是应该引导学生站在全新的高度,学会客观地分析,批判地接受,真正受到赋于时代意义的教育。
 
发表于《文化教育》第43期(2003年11月20日)
编辑:张校长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兰州市七里河区西站小学 特此声明。